我們常聽到這樣的假設:日本人很難說英語。這種假設雖然看起來很常見,但實際上卻過度簡化了更複雜的現實。日本人並不是完全不會說英語,而是他們的英語程度平均比西方國家甚至某些東南亞國家低。要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深入挖掘,超越刻板印象,看看造成這種情況的相互關聯的因素。
注重記憶而非溝通的教育體系
日本人不會說英語的原因是缺乏輸入/輸出機會。輸入在語言學習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沒有足夠的輸入,一個人的英語能力就不會提升。
另一方面,僅有輸入是不夠的,輸出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做輸出,可以看到知識的差距,提升自己的能力。透過專注於輸出而不是輸入,英語學習可以更有效地完成。
幾十年來,日本的教育體系一直強調記憶文法和詞彙,而不是練習直接溝通。學生花費大量時間記憶複雜的語法和長長的單字表,但很少有機會在真實的語境中使用英語。課程通常以筆試為主,強調文法理解而不是口語或聽力技能。因此,許多日本學校的畢業生雖然在紙上擁有紮實的語法基礎,但在日常對話中卻難以運用。他們習慣於僵硬的“學術英語”,而不是生動自然的英語。

缺乏與母語人士溝通的機會
與更容易接觸英語母語人士的國家不同,日本的機會相對有限。儘管學校裡的英語教師數量正在增加,但其中許多人並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而且英語可能也不太流利。由於缺乏接觸不同的口音和英語變體,學生很難理解不同的方言和語調。此外,母語人士的私人課程費用相當高,因此並非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到。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英語的機會很少。缺乏與母語人士非正式交流的機會(例如透過文化交流或前往英語國家)也是一個限制因素。因此,對於日本人來說,學習英語變得非常困難。
日語和英語之間的語言距離
日本人不會說英語的另一個原因是日語和英語之間的語言距離。日語和英語從字母(假名、假名、漢字、字母)、詞彙、發音、句子結構等各方面都完全不同。
與其他國家相比,例如印尼肯定與英語有一些相似之處。此外,印尼語也吸收了大量英語詞彙,這使得印尼人很容易學習英語。
強調禮貌、避免衝突的文化
日本文化高度重視禮貌並避免衝突,這可能會成為學習英語的障礙。學生可能因為害怕犯錯和丟臉而不願意發言。他們寧願保持沉默,也不願冒險犯下被認為不恰當的語法或發音錯誤。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缺乏口語練習導致說話不流利,而對犯錯的恐懼又進一步強化了沉默的習慣。
日本人的主導作用
日本人不說英語的原因之一是他們不需要英語就能在日本生存。在日本以外的國家,有些書籍和文件沒有翻譯成母語,因此英語變得至關重要。
與日本不同,幾乎沒有人需要日語以外的語言。日本人可能為了工作而學習英語,但可能很難找到學習英語的動力,因為他們覺得現實生活中不需要英語。
日語是一種非常豐富和複雜的語言,其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與多語言國家不同,日本人並不覺得必須掌握另一種語言才能在國內溝通。日語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教育到商業和娛樂。因此,與那些掌握外語是社會和經濟流動必要條件的國家相比,學習英語的動機往往不那麼強烈。
傳統教學方法
儘管努力現代化,日本的英語教學方法有時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效率較低的方法上。不太注重直接溝通而更注重記憶文法規則的教學方法常常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枯燥乏味,缺乏動力。缺乏科技和互動式學習媒體的使用也會限制學生的學習經驗。
社會認知與動機
日本社會對英語語言能力的看法也扮演了一定角色。高水準的英語語言技能並不總是像在其他國家那樣受到重視。儘管日語在國際商業世界中非常重要,但日語溝通能力在許多工作領域仍然是一項重要資產。因此,與英語能力是職業成功重要關鍵的國家相比,學習英語的動機可能較低。
經濟因素和准入
日本各地獲取學習資源(包括優質教科書、軟體和課程)的管道也存在差異。雖然大城市提供了多種選擇,但農村地區的選擇可能比較有限。日本相對較高的生活成本也可能讓許多想要透過私人輔導或密集課程來提高英語技能的人望而卻步。
結論
日本英語程度相對較低並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問題,而是教育體系、文化、經濟和社會觀念等複雜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為了提高日本的英語水平,需要採取整體方法,包括課程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增加學習資源、提高學生和整個社會的積極性。
超越刻板印象並理解這個問題的複雜性是找到有效和永續解決方案的重要一步。重要的是要記住,對整個日本人口進行概括是不公平的,因為許多日本人都具有出色的英語技能。然而,與許多其他國家相比,平均能力確實較低,了解上述因素對於解決這個問題至關重要。